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23:民歌里的自然观察
前几日与一个体验师师姐聊实践自然教育中遇到的困惑。我们各自说到对自然教育理解的浅薄时,她说她觉得自己身为一个自然体验师,应该先学会如何感受自然之美,为什么要感受自然之美,自然有哪些美,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样的作用,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。
格物致知的学习理念我是非常认同的。但我不认同感受自然之美这个目标,于是我很认真的回复了她:“真的需要按条目去感受自然之美吗?我不太认同。我想,也不必一定要给自己加上自然体验师这个框架。如果这个身份成为了枷锁,那也不太能舒展。想想是因为作为自然体验师才需要去各种感受自然之美,还是因为作为你自己,就想去感受自然之美?”
看起来我是在抬杠,其实并不是。我们的人生阶段非常不同,目标不同,看事情的切入角度也很不一样。太快解释是危险的,不妨深入到这个领域更基础的层面去看一看。
早年陪外婆看云南山歌盗版碟,收集了不少民歌素材,发现即便是大字不识的劳动人民,也对自然观察有着极为精准和平和的视角。于是整理了一下,且记录吧。
民歌的定义就不解释了,大家在各种晚会上能看见的版本,多数是当年的音乐家走访田间地头,将百姓口口相传的歌谣整理后重新填词,保留了地域风情又比较高雅。而真正流传与百姓之间的民歌,多数是固定的曲调,然后自己随心填词,所谓“想唱什么自己编”,言志、言情、说事、吵架,均可,柴米油盐嬉笑怒骂就着眼前风景即兴出口。民歌有古韵,所以一般还延续了方言里的古词古音,修饰手法多用比兴,押韵的句子加上衬词,构成民歌的基本句式。
比如我小学学过的《太阳出来喜洋洋》,就是重庆石柱县土家族民歌“啰儿调”填词的:“太阳出来啰儿,喜洋洋欧郎罗,挑起扁担啷啷扯,哐扯,上山岗噢郎罗。”这里面的歌词只有“太阳出来喜洋洋,挑起扁担上山岗”,其余均是固定衬词。嗯,好比英语里的固定句式。要换成其他词也完全没问题啊,比如“桃花潭水啰儿,深千尺欧郎罗,不及汪伦啷啷扯,哐扯,送我情噢郎罗”。
扯远了,转回来。既然民歌源于生活,那么从一些辞藻里,也可以看得出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观察有着一种不知不觉的浸润感,而这种深度的浸润,让他们能非常极朴实的字准确的描述出自然物的特征。
三棵杉树一样高
比如“天上星多月不明”、“芭蕉叶大根不粗”、“好花生在陡石崖”、“三棵杉树一样高”、“石榴开花满树红,菜籽结果细蒙蒙”,这些我都观察过,确实繁星满天的时候,月亮如同一张泛黄的纸,芭蕉叶早也潇潇晚也潇潇,叶子比枝干大得多。我去山里特意观察过,野生的杉树林也是整整齐齐的,就好像约好了长起来似的。榴花如火不必细说,油菜结子时,“细蒙蒙”,这描述好妙!曾与一位美术老师一起路过结子的油菜田,我说远远看去好像笼罩着烟雾,老师说,对国画里的三绿色。至于好花生在陡石崖,我也不描述,干脆上张图吧。
好花生在陡石崖
上面或许都还太概括,身边的自然观察的更仔细。就说石榴吧,简直可以唱出花儿来。“石榴花开叶子尖,初次来到哥身边。”、“石榴开花叶子青,找哥要找好良心。”、“石榴花开叶子薄,找哥要找畔田哥。”、“石榴花开叶子圆,有心跟郎不讲钱。”、“石榴开花朵朵红,小妹不嫌小哥穷。”、“石榴花开花朝天,小妹生得好容颜。”这些都是从不同的情歌里摘出来的,忽略农耕时代的价值观,单看这形容叶子的词:尖、青、薄、圆,形容花的词:红、朝天,如果真的让孩子仔细观察了身边的石榴树,还怕作文写不生动?
石榴开花叶子薄
除了视觉还有味觉“甘蔗老了节节甜,白菜老了费油盐”、“糯米煮饭满锅漂,金碗舀来银碗挑”触觉也有“情妹割草要小心,黄茅杆子利如针”,听觉也有“歌声随风飘万里,青山有意把客留”。甚至连解剖了的都有“高山割荞里路拢”、“火烧芭蕉心不死”、“竹笋嘴尖腹中空”,如果不是小时候房子旁边就有芭蕉,要砍倒了割叶子包粽子,半截芭蕉树干就立那里好久,表面都干透了,打算做柴火了,中间却又出发新芽来,哪里知道“火烧芭蕉心不死”是这样贴切的!而荞麦这种蓼科植物是几十厘米高的草本,收割时一边用手臂拢过来一边割,再成打成捆收起来,好有画面感。
芭蕉叶粽子
有时候,人们对生活中的事物特征抓得简直要用刁钻来形容。“谷子扬花漫天飞,有缘才得在一堆”禾本科植物特点出来了。“哥是花椒好开口,妹是胡椒口难开”,花椒成熟后会裂开我是知道的,胡椒在树上的没见过,搜了图片,果然不裂。用花椒和胡椒的特征对比来形容男孩和女孩的性格差别,我的天,亏他怎么想出来的!
左花椒右胡椒
这些都不算绝妙,真正让我拍案叫绝的,是很早以前一直想用怎样的词来形容云在天上整体移动的感觉。高天上流云,云卷云舒之类的,雅是雅,形容的都是云加速流动的感觉,不够贴切。直到我听到云南山歌“天上乌云慢慢梭”,梭是方言,形容滑动的感觉,比如“岩上砍柴岩脚梭”,砍下的树枝顺着岩壁滑到底的动作就是“梭”。正好去年有一天,快要下雨了,我在散步,看着天上的乌云缓缓移动,止不住拍案叫绝,好一个“天上乌云慢慢梭”,你感受一下。
天上乌云慢慢梭
我们总是讲自然观察的用途,讲各种技法技巧,也在自然讲解的时候,家长不断告诉孩子快快快,记下来,要写作文。也有不少人问过我,你学这个有什么用。我还真答不上来,以前只好粗暴的回答“没用”。
现在我更想引用蒋勋的话:“一个比较深远的文化,会把文化放置在每一个细节里,这些文化在生活里,每一天都在发生,并不是只有考试那天才读书的。他所受的熏陶,每一点经历和感受,都会自然存在在他的脑海里,生命就是这样丰富起来的。”
你看这些民歌里的遣词造句,是学得来的么?当然,这么质朴,似乎上不得高台盘,而且说实在的,确实没什么用。但不要忘记了,创作这些词的人,是不识字的。而一个读书认字的孩子或者大人,真的用心去观察了身边的自然,会发生什么呢?你猜。
慢 慢 写
微信号
nuonuo_1125
记录真实的人间事